近日,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行为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共同主办,英中协会协办的“反洗钱的立法与实践”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旨在加强反洗钱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交流,借鉴国外的有益立法与实践经验,推进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发展。来自立法部门、司法部门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业界的专家以及国内外院校的学者出席论坛,从立法和实践层面对反洗钱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新认为,洗钱是全球通力合作打击的行为,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进行了日益丰富的反洗钱立法,形成惩治和预防洗钱的“双剑合璧”机制。在我国融入反洗钱国际合作框架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洗钱法律规范体系。对此,有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应从“适当扩大对洗钱的预防监控范围”“及时制定反洗钱各有关行业可疑交易的识别指引”“适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改善可疑交易监测报告系统”“充实和加强反洗钱国际合作”“适当加大对著名公众人物和公职高管人员的可疑资金账户及其资金往来的监测力度”“尽快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网络洗钱犯罪”等六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反洗钱的立法和实务工作。
在反洗钱实务举措方面,一些专家提出具体的对策意见。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萍表示,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潜在洗钱风险,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专门防控,以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水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邵沙平提出,反洗钱工作的落实要经历由反洗钱法向反洗钱法治的演变,反洗钱工作水平的提升,有赖于部门间合作与国际合作。闽江学院副教授林安民则认为,我国应扩大洗钱上游犯罪的范围,加强经营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